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首发论文
动态公开评议须知

1. 评议人本着自愿的原则,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从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表述性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亦可对研究提出改进方案或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2. 论文若有勘误表、修改稿等更新的版本,建议评议人针对最新版本的论文进行同行评议。

3. 每位评议人对每篇论文有且仅有一次评议机会,评议结果将完全公示于网站上,一旦发布,不可更改、不可撤回,因此,在给予评议时请慎重考虑,认真对待,准确表述。

4. 同行评议仅限于学术范围内的合理讨论,评议人需承诺此次评议不存在利益往来、同行竞争、学术偏见等行为,不可进行任何人身攻击或恶意评价,一旦发现有不当评议的行为,评议结果将被撤销,并收回评审人的权限,此外,本站将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5. 论文所展示的星级为综合评定结果,是根据多位评议人的同行评议结果进行综合计算而得出的。

勘误表

上传勘误表说明

  • 1. 请按本站示例的“勘误表格式”要求,在文本框中编写勘误表;
  • 2. 本站只保留一版勘误表,每重新上传一次,即会覆盖之前的版本;
  • 3. 本站只针对原稿进行勘误,修改稿发布后,不可对原稿及修改稿再作勘误。

示例:

勘误表

上传勘误表说明

  • 1. 请按本站示例的“勘误表格式”要求,在文本框中编写勘误表;
  • 2. 本站只保留一版勘误表,每重新上传一次,即会覆盖之前的版本;
  • 3. 本站只针对原稿进行勘误,修改稿发布后,不可对原稿及修改稿再作勘误。

示例:

上传后印本

( 请提交PDF文档 )

* 后印本是指作者提交给期刊的预印本,经过同行评议和期刊的编辑后发表在正式期刊上的论文版本。作者自愿上传,上传前请查询出版商所允许的延缓公示的政策,若因此产生纠纷,本站概不负责。

发邮件给 王小芳 *

收件人:

收件人邮箱:

发件人邮箱:

发送内容:

0/300

论文收录信息

论文编号 202404-135
论文题目 机制指导内酰胺酶的蛋白质工程改造用于绿色合成2-(氧代吡咯烷-1基)-丁酸
文献类型
收录
期刊

上传封面

期刊名称(中文)

期刊名称(英文)

年, 卷(

上传封面

书名(中文)

书名(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书名(中文)

书名(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编者.论文集名称(中文) [c].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编者.论文集名称(英文) [c].

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期刊名称(中文)

期刊名称(英文)

日期--

在线地址http://

上传封面

文题(中文)

文题(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日期--

上传封面

文题(中文)

文题(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日期--

英文作者写法:

中外文作者均姓前名后,姓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姓全称写出,名可只写第一个字母,其后不加实心圆点“.”,

作者之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为实心圆点“.”,

示例1:原姓名写法:Albert Einstein,编入参考文献时写法:Einstein A.

示例2:原姓名写法:李时珍;编入参考文献时写法:LI S Z.

示例3:YELLAND R L,JONES S C,EASTON K S,et al.

上传修改稿说明:

1.修改稿的作者顺序及单位须与原文一致;

2.修改稿上传成功后,请勿上传相同内容的论文;

3.修改稿中必须要有相应的修改标记,如高亮修改内容,添加文字说明等,否则将作退稿处理。

4.请选择DOC或Latex中的一种文件格式上传。

上传doc论文   请上传模板编辑的DOC文件

上传latex论文

* 上传模板导出的pdf论文文件(须含页眉)

* 上传模板编辑的tex文件

回复成功!


  • 0

机制指导内酰胺酶的蛋白质工程改造用于绿色合成2-(氧代吡咯烷-1基)-丁酸

首发时间:2024-04-09

马文哲 1   

马文哲(2000-),男,硕士研究生,生物与医药

宋伟 2    刘立明 1   

刘立明(1976-),男,博导,微生物制造工程

  • 1、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 214122
  • 2、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无锡 214122

摘要:酰胺键在多种药物的合成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实现对叔酰胺的高效酶合成仍然是一个持续挑战。本文介绍了一种内酰胺酶的筛选、进化和应用,该酶旨在水相合成2-(2-氧代吡咯烷-1-基)-丁酸(2-OYBA)。首先,通过数据库挖掘与评估,我们筛选到一种来源于Paraburkholderia xenovorans的内酰胺酶(PxAmpC),其酰胺合成活性最高,为31.3 U/g。进一步利用蛋白质结晶、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量子力学(QM)计算等技术,我们提出并验证了3种可能的2-OYBA合成机制。随后,确定了一个合理的目标,包括腺苷酸化:底物羧基氧攻击ATP的α-P,形成中间体1 (INT1),释放PPi和Mg2+;内酰胺化:INT1的氨基攻击其酯,产生中间体2-2 (INT2-2), INT2-2氨基上的质子转移到AMP磷酸,形成产物1 (PC1)。值得注意的是,INT2-2底物部分的羧基充当质子转移中间体。在该目标机制的指导下,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工作,获得了酰胺合成活性显著提高了16.6倍的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PxAmpC突变体显示出更广泛的酰胺键合成功能。我们的发现为复杂酰胺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提供了实例。

关键词: 2-(氧代吡咯烷-1基)-丁酸 内酰胺化 催化机制 蛋白质工程改造

For information in English, please click here

Mechanism-Guided Protein Engineering of Paraburkholderia xenovorans Lactamase for the Green Synthesis of 2-(2-oxopyrrolidin-1-yl)-butanoic acid

MA Wenzhe 1   

马文哲(2000-),男,硕士研究生,生物与医药

SONG Wei 2    LIU Liming 3   

刘立明(1976-),男,博导,微生物制造工程

  • 1、 School of Biotechnology and 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 2、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Health Engineer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 3、School of Biotechnology and 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The amide bond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synthesis of numerous pharmaceuticals. However, achieving efficient enzymatic synthesis of tertiary amides remains a persistent challenge. Here, we describe the screening, 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lactamase aimed at synthesizing 2-(2-oxopyrrolidin-1-yl)-butanoic acid (2-OYBA) in aqueous phase. Initially, through database mining and evaluation, we identified a lactamase from Paraburkholderia xenovorans (PxAmpC) that exhibited the highest amide synthesis activity at 31.3 U/g. Further employing techniques such as protein crystallization,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and quantum mechanics (QM) calculations, we proposed and verified three potential synthesis mechanisms for synthesizing 2-OYBA. Subsequently, a rational target mechanism was found, involving adenylation where substrate carboxyl oxygen attacks α-P of ATP, forming intermediate 1 (INT1) with PPi and Mg2+ release; lactamization follows as amino group of INT1 attacks its ester, creating intermediate 2-2 (INT2-2), and the proton on INT2-2 amino group transfers to AMP phosphoric acid, forming production complex 1 (PC1). Notably, the carboxyl group in the substrate section of INT2-2 acts as a proton shuttle. Guided by this target mechanism, rational design efforts were implemented, resulting in a remarkable 16.6-fold enhancement in amide synthetic activity. The PxAmpC mutants demonstrated a broader substrate scope for amide bond synthesis compared to the wild type. Our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green synthesis of complex amide compounds.

Keywords: 2-(2-oxopyrrolidin-1-yl)-acetic acid lactamization catalytic mechanism protein engineering

Click to fold

点击收起

论文图表:

引用

导出参考文献

.txt .ris .doc
马文哲,宋伟,刘立明. 机制指导内酰胺酶的蛋白质工程改造用于绿色合成2-(氧代吡咯烷-1基)-丁酸[EB/OL].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24-04-09]. https://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2404-135.

No.****

动态公开评议

共计0人参与

动态评论进行中

评论

全部评论

0/1000

勘误表

机制指导内酰胺酶的蛋白质工程改造用于绿色合成2-(氧代吡咯烷-1基)-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