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刘跃教授访谈

2017年12月07日 作者: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浏览量:26290

  近日,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刘跃教授接受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专访,不仅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还就论文评审、项目评审、教学评估、高校考核、职称晋级、SCI影响因子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下面是具体的访谈内容。

 

  在线:能介绍一下近期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及其现实意义吗?

  刘跃:我们研究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很感兴趣的问题,我们的研究结果都是在做学问过程中偶然冒出来的。虽然积极申请科研项目,但是获得的科研经济资助很少。我们没有取得惊天动地的学术成就,但是还是取得了一些自己很满意的结果:(1)根据钡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分子结构、反应机理、改进了钡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合成机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合成效率。该研究实际是利用传统领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根据机理发现了碳碳偶合反应体系的电荷分布与反应的区位选择性的相关性,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有很多本科知识的应用,《高分子通报》 [ 2011, (5), 93]的一篇约稿中我们作了的中文介绍;(3)2003年在Chem Phys Lett [373(3-4), 338] 发表的文章2006年才有他人引用,2009年有较多他引,他引论文刊物的SCI影响因子都比较高,说明我们的研究有一定超前性;(4)在传统领域的工作发表在J Math Chem [DOI: 10.1007/s10910-011-9875-7] 和J Chem Educ [2011, 88 (3), 295]。在传统领域中的这些创造工作是我们最满意的工作,但是它们的发表又是最不容易。 我们发表论文刊物的SCI影响因子不高,但是我们的很多文章被较高SCI影响因子刊物的论文引用[被SCI影响因子为33.033、11.225、 8.091、 7.952、 4.795、4.67、 4.407、3.815、3.031的刊物文章他引],这可能得益于我们工作做得比较深入。这些工作是在很少的经费资助、很少的设备投入、人力资源贫乏得条件下取得的。

  在线:您对论文评审有什么看法?

  刘跃:国际投稿时,作者都可以选择是否愿意评审稿件。此时我一般都不选接受审稿。但是国内外刊物还是偶有邀请审稿的,基本上都是我没有发表过文章的刊物,包括J Am Chem Soc。有邀请我一般都接受,审的最多的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稿件。

    国际刊物的审稿人、包括项目评审人,往往以为自己是审稿人就多高明,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实际上除了为了发文章而写的文章之外,文章的作者才是真正的专家,审稿人只是一个旁观者,当然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国际刊物的审稿意见也有负面的。除了明显看出不负责任的评审意见外,还能看到的评审意见有:该领域已经有很多研究 [审稿人没有看看是不是传统领域的重要创新];或者是教育期刊编辑部往往说内容太深奥,用读者不感兴趣来推辞,研究类期刊往往推辞说内容太传统;或者隐含该稿发表对SCI引用无益;我作为审稿人都没有兴趣看下去,读者更不会愿意看;我的数学不够,我也不知道谁的数学够能够审理该稿,因此不适合发表,等等。

    现在硕士、博士论文的评审,“专家”评审的是格式、错别字。这本来不是专家干的活,而应该是研究生处的人应该干的。

    很多评审专家认为格式、错别字是大问题、有这样的问题还能投稿?!我审的稿件,也有发现有格式、错别字问题的。 即便看出来,就指出来, 因为编辑要处理大量稿件,能帮助一下未必不可。但是我绝不会因为有格式、错别字问题枪毙一个稿子。

  在线:您对项目评审有什么建议?

  刘跃:项目评审应该明文规定,导师必须回避评审自己学生的项目, 师兄弟之间互相回避评审。主管部门尽量避免将申报人的材料送其导师或其师兄弟,导师和师兄弟接到应该回避的评审应该主动提出回避,否则如果有举报,核实后要严肃处理。这样提升学术道德修养,能最大程度减弱学术小圈圈。否则本来只是个案,但是评审不公多了,越来越多的个案发生,让民间的不满越积越厚,矛头所指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尖锐。本来民众不满的矛头,只是指向某个个案,终于使民意不满的矛头越抬越高,从而指向一层又一层的“上级”,最终指向中央,指向根本的政治制度。结果只会使政府陷入越来越大的被动。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同时也是为了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应该垫实“社会满意”这块社会的基石。

  在线:您对教学评估有什么建议?

  刘跃:让学生上讲台讲讲课,确实发现有许多学生讲不明白,说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学生讲不明白不但与教学方法有关,也和学生的知识面、理解深度有关。如果一个老师不能在自己讲解内容上下工夫而仅仅在上课形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讲明白课高校教师都没有问题。评判高校教师,授课内容比教学方法更重要。现在评名师、评精品,只看上课形式。似乎教学就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这也许是许多人对教学没有兴趣的原因,以为教学就是形式。大学的课堂教学没有很大必要在课程内容导入、形式逻辑上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大学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形式逻辑好。教学内容的逻辑没有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本人而言,给人感觉“他讲的课真好”;对于学生而言,什么也没学到。对教学内容不肯深入研究的人,除了能拿项目而外,科研也一定搞不好,发表的文章除了是实验报告外,不会有太大价值。与科研相比,真正的教学内容的研习也不是容易的事。教学内容研究的越深、知识面越广、越是好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很浅、知识面很窄的教师怎么可能是科研能手,教学内容理解的很浅、知识面很窄的年轻教师拿很多国家级、省级项目;对教学内容研究的深、知识面广的老教授很难拿到项目,“社会满意”就会下降、学风日下。人们将不是一心做学问,而是一心搞歪门邪道、精通人事关系学。

  在线:您对学英语有什么看法?

  刘跃:有些教授指责过级英语考试。的确为了英语考试而学英语不是好现象。但是英语的确是很重要的工具。不懂英语、闭门造车、不看文献,眼界肯定有限,取得成就也会受到限制。

    我是77级的大学生,上大学才开始学英语,现在在国际刊物发表文章,还是离不开英国朋友帮助修改语言。现在的大学生,英语真的很好,能够在国际上发表很好的文章。我一直认为必须中学至少大学就应该出国学习,否则语言很难过关。现在看来,对于一些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出国深造也够用了。

  在线:您对做科研和做学问有什么看法?

  刘跃:现在很多学生,课程还没学的怎么样,就急于做实验、搞科研、写文章。虽然有在做科研过程中学习、和做学问过程中自然产生学术成果的区别,我认为学生还是应该老老实实把学习先搞好,否则充其量只是个力工而已。

  在线:您对SCI影响因子有什么看法?

  刘跃:高SCI影响因子的刊物和低SCI影响因子的刊物可能是领域不同决定的。SCI影响因子为零点几的刊物文章,可能是传统领域的创新,一锤定音,虽然有历史意义,但可能没有再引用的必要。例如数学比较严格,不必有多少引用就能把问题严格地讲清楚。SCI影响因子为30的刊物文章,可能是研究一个大家都搞不清楚的问题,必须你引我、我引你来说明问题。二者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

  越是讲不清楚的学科,必须靠你引我、我引你来说明问题,SCI影响因子越高。因此医学刊物比生物刊物影响因子高;生物刊物比化学刊物影响因子高;化学刊物比物理刊物影响因子高;物理刊物比数学刊物影响因子高。

  SCI影响因子为30的文章,主体思想可能是一个很多问题都没搞懂、没有什么学术功底但很聪明的学生的成果。SCI影响因子为零点几的刊物文章,也可能凝聚着老教授一生做学问的功底。美国化学教育(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的SCI影响因子只有0.5,但是它是化学教育的国际权威期刊[1,2]

  美国化学教育被称为化学教育中的Nature 和Science。大陆学者平均每年在美国化学教育期刊上只发表1-2篇论文。要在化学教育类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与科学研究一样,要对国际上相关教育研究的状况、历史过程有一个充分了解,对国际上流行的教材有足够了解;然后要对有关内容有真正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要比国际上发表的相关成果先进数倍,才有得到发表的把握。

  一些高SCI刊物,为了保持其高SCI因子,以读者不感兴趣拒绝发表传统领域的创新工作,为了SCI引用不考虑你的工作的历史地位有多高。 Science 和Nature也发表大量垃圾文章,否则的话世界的知识要比现在多几百倍。另外已经证实Science 和Nature也发过错误文章。Science 和Nature发表的垃圾文章、错误文章不比SCI影响因子为0.5 的刊物发表的精品文章更有价值。Science 和Nature不但发表大量垃圾文章,也拒绝优秀文章,包括标志诺贝尔奖成就的文章(http://www.sciencetimes.com.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0944)。当然,尽管有这些问题, Science 和Nature还是非常好的刊物,在Science 和Nature上发表论文还是了不起。

[1] 《化学教育》2007 年10 期62 页
[2]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6月第18期(总第204期)117页

  在线:您对高等学校考核有什么看法?

  刘跃:高校需要宽松自由的工作条件,高校教师需要高的生活质量。高校考核政策应该宽松,高校的根本是教学,完成了教学任务考核就应该合格。项目和文章是锦上添花,应该鼓励,但不能作为最基本的考核合格标准。给教师充分自由搞自己的学问,让高校教师应该干自己愿意干的事。只要肯做学问,不会搞关系的、没有人缘的也应该能在高校生存下去。高校应该养一批“书呆子”,高校应该是养“书呆子”的地方。

  一个人一生对人类有一两项贡献就很不错了,不要逼着人家天天有创新。现在考核都是只看近年来的成果。实际考核应该考核人家一生的成就。不能因为老教授近几年没有学术成果就认为他的水平下降了。做了一辈子学问、有水平的老教授因为近几年没有学术成果就下岗,高校的学术水平就不能维持。 年轻人近几年取得的学术成果,不应该与老教授近几年的学术成果比,应该跟老教授一生的成果比才科学,因为年轻人还有机会真正超过老教授。

  考核应该有所区别。一些人拿了项目、有了经费,考核就过了关。实际上项目经费投入越多、学校设备为这些人投入越多、对他们的考核标准应该越高才是。没有项目经费、没有设备投入、没有学生给你干活而干出成果的应该有不同的考核标准。你获得了那么大的设备投入,你获得了那么多的项目经费,你如果干出点东西,那是应该的。不能和没有钱的比。没有钱出成果是真本事。

  在线:您对职称晋级有什么看法?

  刘跃:现在职称评定权利下放,评定标准各个学校不同,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值得研究解决。首先职称评定都有投票环节,但是不能我跟谁好就投谁的票,所以投票必须是在有严格的职称晋级杠杠前提下进行。没有合理标准的投票,必然是我跟谁好就投谁的票。引入外审机制,是最大程度上减少人情票的途径之一。

  行政级别和技术级别分开,搞行政的就评行政级别,不要行政人员非要搞个技术级别,不要行政人员跟技术人员抢技术职称。评技术职称不是评行政级别。评职称应该把真正有学术水平的人评上来,而不是把真正有学术水平的人拿下去。没有技术资质,争着抢着要职称,只能玷污专家队伍,影响学风。

  职称晋升不应该以两片嘴皮子会说为依据,应该看其脑袋里有没有真东西。有真东西的下、没有真东西的上就不合理了。职称评定应该更重视学术成就,文章的学术分量实际上比项目的学术分量重。现在似乎拿了大项目学术水平就高,就可以晋级拿奖。实际上没有取得学术成果的项目不代表学术水平。特别是在省属学校,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拿了大大小小国家级、省级项目的人连两篇像样的文章都拿不出来;做了一辈子学问、在国际上发表了很多有价值论文的人往往申请不下来项目,说明项目和职称评审标准肯定还存在问题。项目和职称评审实际上都应该是鼓励人们做学问,应该是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气。不能光看你在项目书上下了多大工夫,更要看一个人的学术能力。